我国燃料乙醇现状并不尽如人意 亟须打通“两头”
  七国集团领导人上月达成一项协议,拟定2100年在全球范围内终结化石燃料的使用。一时间,业界对于发展生物能源特别是燃料乙醇的呼声又起。

  新世纪初,为节约宝贵的粮食资源,消化转化玉米、小麦等陈化粮,我国在商品粮基地吉林、河南、安徽新建了4家燃料乙醇企业。相关企业获得了优厚的价格补贴,如非粮燃料乙醇的原料补贴为每吨750元,纤维素乙醇为每吨1200元,并享受100%的增值税先征后返、免除5%的燃油消费税等优惠。在政策扶持下,沿海地区近年新建了多家以木薯为原料的燃料乙醇企业。应当说,我国燃料乙醇在技术积累、生产经营、流通使用环节均积累了一定的经验,具备了适度发展的较好基础。

  然而,与宏观规划和业界所期待的目标相比,我国燃料乙醇的现状并不尽如人意。“十二五”规划提出,到2015年燃料乙醇产能要达到400万吨。而截至2014年底,燃料乙醇产能为310万吨,年产量维持在200万吨左右,较规划目标差距还很大。

  实际上,欠账的制约因素并不在于装置产能,扩能是轻而易举的事情,真正的发展瓶颈有两个:一是原料保障,二是市场容量。

  原料保障方面,目前我国陈化粮早已消耗殆尽,而随着粮食仓储水平的不断提高,新生陈化粮越来越少,原料粮日渐枯竭。同时,在粮与非粮的原料途径上,目前非粮路线占据上风,所以原料来源主要渠道就是木薯、甜高粱、秸秆,以及农林加工剩余物质。

  燃料乙醇最好的原料木薯,仅产在华南地区,受地域限制不能形成规模种植,与产业化需要的原料保障相距甚远;甜高粱一般适宜在沿海滩涂种植,但可供使用的滩涂面积更是有限;虽然我国可以利用的秸秆和农林剩余物高达7亿吨以上,但因为地域非常分散,目前集中利用还相当困难。因此,如果不能获得廉价有效的原料保障,燃料乙醇就犹如无米之炊。

  市场容量方面,国内首批4个燃料乙醇项目投产后,国家在黑龙江、吉林、河南、安徽等省份陆续封闭推广使用加入10%比例燃料乙醇的乙醇汽油,后又进一步扩大到辽宁、广西全省区,以及湖北、河北、山东、江苏、内蒙古部分地区。但总体上看,乙醇汽油推广使用的地域普及面较窄,在消耗总量上有限,与车用汽油总量相比,实属九牛一毛。显然,乙醇汽油受政策干预较强,市场远未开放。

  综上所述,为使国内燃料乙醇上规模、成产业,必须依靠国家的力量,配套建设与产业相匹配的原料供应基地;同时要继续扩大乙醇汽油的推广使用省份,进一步增加燃料乙醇的现实需求。另外,要设置必要门槛,以免借投资审批权限由中央下放到省市区的机会,各地一哄而上,短期内形成严重过剩。